剧情介绍:
首先声明!本站不会提供本片的任何下载和在线观看,本站破例发布国产片主页只是因为拍得太好,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观看,让大家更了解一下历史,了解战争的残酷,了解中华民族崛起的不易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,“八百壮士”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,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。电影《八佰》由管虎导演,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,将于2020年8月21日全国影院上映。以下是引用豆瓣由于本站简介无法插入图片,所以会有缺失,建议阅读原文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作者:今天小熊不吃糖(来自豆瓣)来源:https://movie.douban.com/review/12802031/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《八佰》的上映可谓是一波三折。时隔一年,再次观看这部电影,过程并不轻松,或许用“痛苦”二字形容更为贴切——疼痛、震撼,却忍不住想要推荐身边所有朋友走入影院去感受。因为,它真的值得。在此,分享下这篇查资料查到手断的观影后记,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后再去看这部电影,大概观感会更复杂吧~在这部场景宏大、剧情悲壮的电影作品中,众多演员,尤其是如张译、魏晨、俞灏明、郑恺等青年演员,奉献了脱胎换骨般整容式的演技,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,一度忘记了他们曾经是谁,记住的只有“四行孤军”和他们的那句“来生再见”。已经有太多影评分析过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,而我在此更想分享的,则是在《八佰》中所没有呈现、也无法呈现的后续——在真实的历史中,撤兵后,团长谢晋元和幸存将士又经历了什么?没有人愿意相信:这些为国抗战、不畏生死的英雄后续的命运竟会如此悲惨。说到后续,则必须先要介绍《八佰》所发生的历史时期与战争背景一、历史中的《八佰》:“我们为中国而生,死不足惜”1. 淞沪会战《八佰》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,讲述了史称“八百壮士”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、阻击日军的故事。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,日本称为“第二次上海事变”,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,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、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。战争中随处可见死伤的普通百姓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,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,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。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,宣布死伤4万余人;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、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,统计死伤30万人。国民党将领陈诚之子讲述日军之残忍淞沪会战之惨烈、悲壮,不是一言两语可道清,却应被所有国人铭记,强烈推荐大家观看相关纪录片《生死地——1937淞沪会战实录》,优酷上可以找到高清片源。2. “四行孤军”: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,由于中日兵力悬殊,国军部队虽英勇奋战,但仍节节失陷,为保存有生力量、守卫南京,已决定全线撤退上海。此时,临近“九国公约”签字国会议召开,各国代表已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。蒋介石对此会议充满期待,希望能够通过一场“孤军奋战”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与信息,以争取世界的同情及列强国的介入调停,遂决定令88师留在闸北,死守上海。88师的师长孙元良最终派出麾下一个加强营的兵力,坚守苏州河以北,率领他们的是第524团团附谢晋元,他们的阵地便是影片中所呈现的四行仓库。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这四百将士,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,后人称其为“四行孤军”——为壮声势,四百人对外号称“八百人”。这支队伍多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——年轻,也缺乏作战经验。就这样的四百多人,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,大家心里都明白:此去,就是赴死。四行仓库与租界仅一河之隔,孤军奋战四天五夜,造就了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景观——租界里的中国民众与英美记者,不顾流弹横飞,全程围观着对岸这场中日军队的激烈交战。战时的四行仓库与对岸的围观百姓“四行孤军”的英勇感染了目睹这一切的所有人,令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改观,即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,要求参军的中国年轻人却越来越多。沪上名医陈春仁在多年后回忆起这场战事围观时记录道:“八佰壮士”称不需任何援助,只想要一面国旗。3. 坚守之后缘何撤兵?中日连日战争,给对岸的公共租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在四行仓库东南角方向,耸立着两个巨大的煤气罐,一旦日军炮火偏离、煤气罐被炸起火,将殃及租界民众安危,半个上海也将不保。巨大煤气罐所在位置公共租界当局通过外交途径照会中国政府,要求政府从人道立场下令孤军撤退。很快,蒋介石便下达了撤军令。虽无法接受,但军令如山,谢晋元只得顾全大局、执行命令。这便是影片最后,“八佰壮士”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、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。此次坚守,“八佰壮士”以四行仓库这一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,激战四昼夜,毙敌200余人,伤敌无数,取得了军事上、政治上、道义上的胜利,谢晋元因此受到上级通令嘉奖,升任为上校团长。二、后续:死者易,生者难1. 撤兵后“八佰壮士”被囚于“孤军营”,结局悲惨“八佰壮士”自四行仓库撤兵后,进入英国租界领域,英军之前原本答应“负责掩护孤军撤退”,使“孤军由租界到沪西归队”。可当孤军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,以与四昼夜血战一般大的代价进入租界时,却立即被英军勒令收缴武器。孤军以“军人不能离枪”为由,拒绝缴械,双方形成对峙,这时,国民党政府还派人劝说孤军配合英军——可孤军的枪刚交出去,英军就将孤军押上车辆,送胶州路羁留。孤军被押至孤军营途中数十万百姓沿途问候英军之所以轻食诺言,是因日军威胁租界当局:“如果准许孤军通过租界归队,他们将开进租界追击孤军” ——基于此,原本虎胆如斗、凛凛然视日军如鼠辈的“八佰壮士”就这样不明不白束手就擒,在形同战俘营的“孤军营”被软禁4年之久。“孤军营”四周以铁丝网围困,由白俄兵看守,生活条件极为恶劣。在艰苦的环境里,团长谢晋元依然严格督促孤军励精图治,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,每天按教育、生产、体育三项内容安排时间,更带领战士平整场地,自盖房屋,逐步开办制皂、织袜、毛巾等工场,使战士学习技能,便于今后独立生活,生产收入除补贴生活费外,还捐款数千元,支援政府作抗战经费。期间,为维护民族尊严,孤军战士曾赤手空拳与白俄士兵肉搏,一百余人受伤,更有四人被砍成重伤,不久即牺牲。4年的苦熬间,团长谢晋元写下了近50万字的日记。他在日记写道:“孤军营在租界内几乎与‘俘虏营’无异,自由受到限制,生活也非常艰苦。”然而谢晋元依旧积极乐观,严格治军,每天早操前还坚持升旗仪式。抗日英雄谢晋元由于多次坚决拒绝日伪的诱降,谢晋元最终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乱刃刺杀惨死,享年仅37岁,团附上官志标见状上前捉拿凶手时,亦被刺成重伤。此后,名振天下的“四行孤军”沦为日军苦役、大部分客死他乡。2. 谢团长遗孀返上海,为幸存孤军辗转求生计身为英雄谢晋元的夫人,凌维诚同样是一位有胆识、敢担当的女性。谢晋元,字中民,广东梅州蕉岭县人,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,出身贫寒,自幼励志为国献身。他的妻子凌维诚则出身上海徐家汇的商人家庭,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,吹拉弹唱样样全能,尤其擅长小提琴,在当时的上海滩,是名副其实的时尚新女性。谢晋元与凌维城1927年在一次婚礼上结识,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。尽管凌母对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,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,与谢晋元相恋。1928年5月初,北伐军在济南遭日军阻止(史称“济南惨案”),谢晋元作为先锋营营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,后转道汉口医院养伤。此时,一年前在上海结识的女友凌维诚前往武汉探望,两人感情日渐加深,伤势临近痊愈时,谢晋元向守护在一旁的凌维城求婚。1929年9月,二人在汉口大华饭店举行了盛大的西式婚礼,宾客云集。由于战事,婚后两人聚少离多,大多靠通信交流。团长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与子女1936年上海抗战形势吃紧,谢晋元为了安心抗日,决定让怀有身孕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到广东蕉岭乡下老家——谢晋元当时的安排遭到了妻子凌维诚全家人的反对。凌维诚当时本可以随同为高级将领的亲属去重庆,但为了让丈夫安心打仗,仍然听从了谢晋元的嘱托,带孩子前往公婆所在的老家。一个从小在富裕家庭长大的上海姑娘,猛然拖儿带女到粤北穷乡僻壤,不但要亲自下地挑粪种田,更要侍奉一双年迈的公婆、养育嗷嗷待哺的四个子女及谢晋元已故大哥留下的年幼女儿——这样的日子,凌维诚苦苦熬了10年之久。其子谢继民在回忆往事时对媒体如是说:“ 按照客家风俗,男人是不下田种地的,年迈的祖父也确实无法担负农活,母亲便成了唯一的劳动力。大伯的女儿谢孟招与我大姐年纪相仿,因大伯去世、大婶出走而无人照料,母亲将她视若己出——这样一来,祖父母、母亲和五个孩子,一家8口人的吃饭问题都要靠母亲种田来解决。虽然父亲也寄来一些钱,但也只是杯水车薪,母亲脱下了旗袍、高跟鞋,摘下了首饰细软,换成当地农妇的粗布衣衫,从头开始学做农活。生活所迫之下,人的潜力是无穷的,播种插秧、浇水施肥、耕耘收割等活计她逐渐都能应付,母亲由一个十指不沾灰的上海小姐蜕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。我无法想象,母亲原是一个衣食无忧、爱好音乐和艺术的女子,日后每天下地播种、挑粪、施肥……前半生和后半生完全不同,但她挺了过来。”晚年的凌维诚与家人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,凌维诚带着4个子女前往上海,由于钱款不够,路上走了整整两个月。返回上海后,她得知幸存的“八佰勇士”尚有不少流落街头、生活无着,便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:“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昨日抵沪,下榻新新旅社。”第二天,一些在沪孤军老兵、新闻记者、社会人士便找上门来,使本来冷清的小旅馆门庭若市,先后有近百名老兵诉说了流离失所之苦。于是,凌维诚毅然担负起亡夫未竟的责任,四处奔走,向社会各界呼吁,到南京找宋美龄求援,无奈均未有回音。凌维诚与幸存的四行孤兵其子谢继民回忆:“ 在孤立无援下,母亲和幸存的孤兵们想过一起开公共汽车维系生计,还组织过工业服务社,生产毛巾、袜子、肥皂等,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。无奈之下,母亲再去上海市政府讨说法。结果市政府推到社会局,社会局又推到其他部门,奔波了一圈仍一无所获。”“ 后来我看文史资料了解到,国民政府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打内战,汤恩伯曾召开老兵茶话会,动员孤军士兵返回部队,承诺哪怕是普通小兵,都给安排排长职务,但这些士兵没有一个答应如此的“优待政策”——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接受,他们说:八年来我们吃了那么多苦,打日本人是义不容辞的,但是仗我们打够了,内战我们不愿意再打了。”“孤军的原籍以湖北为主,也有湖南、山西等地,五十年代初大部分孤军陆续返回家乡,临行前他们都来与母亲告别,母亲总要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和安家费。”即便如此艰难,尊为抗日英雄的遗属,WG时期,凌维诚和子女仍然受到了冲击。期间,谢晋元的陵墓被砸毁,凌维诚及子女经历多次抄家,大儿子精神失常并于1970年病逝,一女婿更是被迫害致死……英雄遗属尚且如此,其他壮士及家属的命运又将如何,实在是让人不忍联想。文章的最后,力荐大家这部讲述淞沪战役的纪录片:《生死地——1937淞沪会战实录》,第三集中对坚守四行仓库的“八佰壮士”有非常详细的影像介绍。生死地——1937淞沪抗战实录(3) 档案 160115 介质版对正面抗日战场感兴趣的同学,有个系列的图书《一寸河山一寸血》也值得找来一读。最后,还是想号召大家走入影院,支持《八佰》这部一波三折的影片。它或许并不完美,但它所讲述的故事与情怀却值得被看到。毕竟,无论世事如何变迁,历史都不应被忘记,英雄更不应被遗忘。素材来源:1. 纪录片:《生死地——1937淞沪抗战实录》2. 中国档案网(国家档案局主管):《谢晋元:“八百壮士守四行”之抗日英雄》3. 人民网:《抗日英雄谢晋元和他的“八百壮士”》4.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——区县志:《刘训付:谢晋元孤军营》5. 凤凰网:《寻访黄埔后人:谢晋元墓碑曾被砸毁 墓地围篱笆》6.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:《难忘足迹:抗战中的广东客家将领》7. 人民网:《抗战家书: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》8.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:《中国军人的骨头有多硬?看看淞沪会战中的“八百壮士” 》9. 新民晚报:《谢晋元 凌维诚:生死勖助》10. 上海档案信息网:《母亲凌维诚: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》